厦门都有什么品牌香烟价格(厦门都有什么品牌香烟价格最低)
厦门微我微生活微信号:XMWWWSH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厦门微我微生活”关注,来了就是厦门人!每天为您提供含金量的吃喝玩乐攻略,让您在厦门的生活更加精彩。
今天坐公交车看到一个个的路牌,突然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城市最初的建设者们是怎么想到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的呢.在你心中,厦门哪条路的名字最好听呢?
厦门 老街“最”
很多人不知道厦门有条熟肉巷,而且这熟肉巷名还源自一个恐怖事件!
熟肉巷西南起思明南路待教巷,东北至山坡。名字的由来略显惊悚,《厦门市地方志》介绍,清末厦门港火药库起火爆炸,据说有人肉炸飞掉落此地,得名。
不知道这条巷弄里的住户们知道不知道这个缘由?他们跟人说起自己“住在熟肉巷”的时候,脑补的是什么画面。
厦门最好的灶:文灶(旧名麻灶)厦门话请读麻灶不读文灶,普通话请读文灶不要读麻灶
厦门最大的脚:大井脚(大井脚巷)
厦门最大的鸡市:卖鸡巷(中山路-水仙路支巷)
厦门最好的店:祥店
厦门最危险的河:关刀河巷(在厦港)
厦门最香的巷:配料馆巷(在厦港)
厦门最香的路:妙香路
厦门吃不尽地方:出米岩巷(已拆)
厦门最亮的巷:光彩街
厦门最暗的巷:暗迷巷
厦门的前线巷:先锋营巷
厦门最熟的肉:熟肉巷
厦门最奇特的岛:浮屿(思北的俗称)
厦门巷子之最:九条巷
厦门水源:担水巷
厦门产铁的地方:打铁街
厦门宝贝最多的地方:典宝街
厦门水产最多的地方:鱼行仔口巷
厦门武林好汉最多的地方:武当分巷
厦门美女最多的地方:美仁(人)宮
厦门最大胆的小孩住的地方:顶大人巷(好像拆了)
厦门 老街“故事”
曾姑娘巷
相传,早年厦门蕹菜河一小巷,某曾姓姑娘,性贤淑,貌端庄。不幸遇人不淑,夫婿素行不良,整日偷鸡摸狗,姑娘苦口婆心,其夫依然故我。某日,此厮夜深醉归,曾氏好言相劝,反遭恶夫杀害。
姑娘惨死,娘家无族亲出面伸冤,邻里激于义愤,将恶夫捆押送官,又捐建祠堂祀冤魂,设姑娘神主牌位。书塾先生为书门联曰:"曾垂万古,姑娘千秋"。自此,常有居民因小儿染病,亲人外出或生意盈亏,至祠堂烧香点烛,求签问封,香火渐盛。此巷乃称"曾姑娘巷",相沿至今。(此巷目前尚在,一侧通往大同路,一侧通往局口街,在大同路走巷子口还有一个在卖炸海蛎的,对面是一家音像制品店很好找。)
担水巷
鹭江道担水巷,首尾300余米,巷口紧邻码头.早年厦门由于是海岛,缺淡水,市民用水,多靠水船卖水,时人称"船仔水",来自石码、后江埭、水鸡腿、牛家村等地。因水缺,理发店理发不洗头;逢雨,千家万户屋檐下、天井里,大缸小盆接水储用.遇水船靠岸,常有穷人手捧竹筒向水贩哀求讨水,富户则雇苦力至码头担水,市民更成群结队肩挑水桶至此买水。因进出均经此巷,巷内居民多靠担水、卖水为生.1926年,岛内华侨筹资200万银元筑建自来水厂。卖水虽绝,巷名独留。
文灶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文灶属"吴豪保",因盛种油麻,名"麻庄",一名"麻灶".因方言中"麻"、"鳗"谐音,"鳗"乃贬称不务正业之徒,故雅称"文灶"。
是处有古刹万寿岩寺,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俗名"山边岩",此寺隐伏于绿荫蔽天松林中,一株古松高耸人云,宛如宝伞张盖,风过松声如涛,古有"万寿松声"美名,为厦门"大八景"一胜。
文灶乃城郊交通要衢,昔"后埭溪",为文灶与吴村分界线,溪上筑桥通行人车马。本世纪20年代,溪床填筑为"后棣溪路",即厦禾公路一路段。
梧 村
梧村古名"董内",传为董姓人所拓.宋未,节度使吴磷、吴玠有后裔名吴漾,自河南固始县流迁至此垦居,"吴村"地名始此。尔后,族人出洋谋生,致富而归经营粮仓,又名"吴仓"。
抗战前,岛上日籍浪人横行,因利害攸关。与同安"石浔吴"时起纷争,1923年"台吴事件"力最严重的一次火并。"石浔吴"在厦门码头颇著实力,日浪人连连受挫,与吴姓遂结不解之仇。昔日,"凤屿"犯人出狱,必至吴村理发修面,日浪人却撒野赖账,故受店主、路人谴责,对"吴村人"恼羞成怒,恨之入骨。
1938年5月,厦门沦丧敌手,日台浪人气焰陡增,大批歹徒聚劫吴村,清代所建吴英祠及无数村舍均遭一火焚之,禾山上霸、汉奸好林身遂改村名为"梧村"。
(吴仓-梧村,厦门话音一致,可以理解。)
开元路
本世纪20年代,厦门城区港叉交错,海滩坡地起伏不平。
本埠商绅力倡开辟马路,推举林尔嘉、黄奕住为"市政会"会长,下设"市政局"负施工之责。1920年动工,起自提督路头,沿提督街、竹仔街,经岐山祖庙、万寿宫、土地公祖、前溪仔、南猪仔巷至浮屿角,全长700米,路面及两侧骑楼人行道总宽14米。其时,漳厦海军司令林国赓等以售地建房、卖房再建集资,然因经费拮据,土地收购、民厝拆迁亦波折丛生。此路建成,蜿蜒曲折,市民戏称"蚯蚓街"、"水蛇路".1926年,铺水泥行驶汽车,为厦门首开第一条马路,命名"开元路"。
辟路前,此段本为崎岖羊肠小道.路中有座小山丘,名"岐山",丘顶一土地祠,将小路截为两段,丘下则万寿宫。筑路时铲平小丘,拆万寿宫,移建土地庙于平地。宋时,土地庙下即码头,今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立《土地公祖碑记》拓片可证。方言昔称海船为"夹板船"或"呷板船",称厂房作坊为"寮"。开元路"夹舨寮",乃当年造海船之街巷。其近处为"鉫辘街"、"帆寮街",地名亦与造船业有关。而外校场"栳叶街",则本岛与南洋通商之后,市民时尚嚼食栳叶、槟榔而出现的行业路名。
(开元路、大同路现在已经成为老厦门骑楼的典型代表,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不过夹板寮后来居然成为专门制作和贩卖棺材的地方。 )
走马路 (大中路)
走马路为旧城"外街"古街道。相传,明末郑成功屯兵厦鼓,与随从往文圃山水操台观练水师,常策马经此,故得其名。水操台下地名"廿四崎脚",因郑成功于此海边脱靴濯足,一名"脱靴崎"。清末民初,此地店铺成行,市肆繁华,街巷四通八达,商业、手工业汇集,且为厦门"灯市"所在地,产品远销东南亚诸国。
凤凰山上的"小走马路",亦郑成功奔驰战马之道,在今定安路与武当分镇巷之间。因土地庙有清道光金石书法家吕世宜"奏雅露社"题匾,地名"奏雅露"。之后,以"走马路"谐音,名"小走马路"。
1931年, 走马路、廿四崎顶、崇福楼三旧街拓建新马路,两头通大同与中山路,取名"大中路"。
顶大人 (石顶巷)
相传,早年小巷内某住户,晨起门庭吊一尸,老小惊魂未定,地保已带官兵前来拘拿户主。此户有10岁女童,临危毫无畏惧,更上前顶撞官大人,言称官府未查明真凶,滥捕好人云云,官兵无言以对,面面相觑,悻悻而退。此事惊动四邻,人皆叹服,遂将此巷起名"顶大人"。巷头一座王爷宫,民间称"王爷"为"大人",亦改名"顶大人宫"。
一说,镇海路与本部巷交叉处,昔有一石形如马,传谓神马所化,地名"马仔石"。毗邻有清兵习箭场,地名"箭场仔",后合名"马箭巷".清代提督大人至箭场观射,官兵在此搭棚恭候,等大人驾到开始比武。"等"、"顶"方言谐音,地名遂称"顶大人"。
毗连之巷曰"石狮王",以巷内奉祀石狮得名。后两巷台名"石顶巷",沿用至今。
浮屿
浮屿,今处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之汇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日以继夜,曩昔固一泓汪洋,万顷碧波中一屿浮水而已,故有"浮屿"之称。
清至民初,一桥长数十丈抵海中"浮屿",桥头建妈祖庙名曰"桥头妈宫"。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庙宇重修,仰光信士邵胜万捐白石佛一尊,庙内香烟袅袅,久盛不衰。嗣后,福州发大水,浮屿海边漂来"五帝"神像,居民遂盖"雷音殿"供奉。每逢神诞,福州人纷至其殿顶礼膜拜。
岁月沧桑,浮屿周围水域于20年代填力陆地,昔日海中小屿,亦湮没于楼房道路中。时至今日,欲知其位置,约当厦禾、大王及小学三路地界中。
(厦禾路、大王路、小学路三路那应该就是在现在的大同小学这个位置了。原来这里是个岛的。)
曾厝垵
曾厝垵依山傍水,景色幽绝。荔枝山上"一线洞天"及有"厦门小桃源"之称的玉泉洞,俱本岛名胜。东面"港口村",别名"曾里",系海澄月港商船之泊地。
明时,海澄开往海外船舶,需至厦门查验,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方言"沃"指泊船海湾,"湾"指舟楫出入港口,曾厝垵又称"曾家沃"、"曾厝湾",缘盖于此。
曾厝垵居厦门港要冲,清代设水师驻守。
厦门老街才是厦门最有味道的地方!闲来无事的时候,去老街散散步拍拍照,偶遇一家风味老店是再好不过的了。或者下次路过某个地名的时候,你也可以骄傲地给同行的小伙伴们讲故事啦~~
云霄香烟货源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