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左右香烟排行榜前十名细支(50元左右细支烟哪个好抽排名)
核心提示:我市粉丝量过10万的公众号有近10个,粉丝达1万以上的公众号有30个以上。另外,各类政府号、企业号、个人号也在陆续出现。这些公众号的崛起,正在改变市民的信息来源结构。在中青年群体中,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获得信息已渐成主流之势。
桂林微信公众号“暗战”江湖
专业人士:优质公众号有望做强做大,违规或亏损公众号终将被淘汰
桂林日报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秦琰
本地综合资讯公众号快速崛起,渐成重要信息来源
“最初做公众号是‘玩票’性质,想增加一些媒体实践经验,方便教学,没想到一做就成了自己的一个事业。”8月17日,桂林本地公众号“桂林天天看”的主编冯登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冯登辉另一份工作是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媒体设计专业的一名教师。“我上课时给学生讲的是媒体传播,但在做公众号前,却没有任何媒体实践经验,因此讲课时只能讲讲枯燥的理论,学生不一定爱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说服力。”
2015年4月,冯登辉与两位朋友合作成立了“桂林天天看”,其中一位搭档从传统媒体辞职创业,另一位也是做文化传媒公司的。“我们的公众号起步较晚,在我们成立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几个大号,影响力较大,我们只想走一步算一步。”
本地一个知名公众号的主编在检查已编完的网帖。
在公众号推广过程中,冯登辉等人采取了一套独特的粉丝增长方式。那位做文化传媒公司的搭档在市区部分商家设置了一批微信照片打印机提供照片打印服务,利用这一优势,冯登辉等人推出了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打印一张照片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得粉丝群体迅速壮大。“去年7月,粉丝量扩展到4万,阅读率逐渐提高,广告陆续出现。截至目前,粉丝已达12万,头条阅读率上万,其他阅读率也在五千以上,在桂林综合资讯类公众号中稳居前5名。”他说。
冯登辉介绍,他们每天做7条资讯网帖,内容基本都是本地的。虽然其中一些资讯是二手新闻,但通过引用不同图片包括表情图等,用更活泼或更犀利的语言改写新闻,让网帖可读性、娱乐性更强,从而得到读者认可。如前段时间桂林出现持续暴雨,部分县还出现洪涝灾害,他们通过及时播发相关信息,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现场照片,让读者得到更强烈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广泛传播,阅读量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10万以上。
随着影响力不断提升,该公众号也开始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从今年5月起,广告额出现井喷态势,每月都在10多万元;现在才8月中旬,头条广告的预定已到了9月。
冯登辉表示,为了避免出现侵权纠纷,他们在网络论坛上使用读者爆料时会征求爆料人许可;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他们一般只引用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时事新闻,并且会进行二次编辑,注明来源。
“桂林吃货”也是桂林本地一家公众号,2014年成立。其负责人黄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众号主打桂林美食文化推广,目前已有13万粉丝,在全国美食类公众号排名中位居第17名,在市民当中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并成为本地部分“吃货”品尝美食时的重要参考,如今每天都会发布一些本地美食类资讯。
“在成立初期,粉丝增长就快,随便一篇原创文章就可能增加上千粉丝。目前,每月都有数万元广告收入。”黄海说。
“桂林天天看”、“桂林吃货”只是桂林众多公众号的缩影。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市粉丝量过10万的公众号有近10个,粉丝达1万以上的公众号有30个以上。另外,各类政府号、企业号、个人号也在陆续出现。这些公众号的崛起,正在改变市民的信息来源结构。在中青年群体中,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获得信息已渐成主流之势。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受益于此,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快速发展起来。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秦琰 摄
公众号竞争日趋激烈,“蓝海”渐变“红海”
近日,广西创客中心发布的“广西新媒体桂林月榜”在部分媒体人微信朋友圈里热传。该榜单按照网帖总阅读量、单帖平均阅读量、点赞量等多项指标对7月份桂林前20名综合或专业资讯类公众号进行了排名。“桂林天天看”和“桂林吃货”分列榜单第5名和第13名。
那么这些公众号盈利吗?“微信公众号发展的黄金时段已过,很多大号进入了粉丝增长瓶颈期。随着越来越多综合号、企业号、个人号的出现,公众号市场已从‘蓝海’逐渐变为‘红海’。”冯登辉认为,在桂林,除了政府部门推出的公众号是作为单位宣传平台或公益号外,其余综合类资讯公众号多数是营销号,但除了排名前10名的营销号可能盈利外,其他排名靠后的营销号难以盈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粉丝量在10万人以下的公众号难以实现盈亏平衡。以榜单中排名第15名的“××城事”为例,从其许多网帖的版面设计可看出编辑时颇费心思,新闻性、可读性较强,头条阅读量也多在5000以上,但广告发布数不多。而粉丝量在万人以下的公众号,几乎得不到任何广告客户的关注。另外,随着市场上公众号的数量不断增加,公众号估值也在降低——— 去年,拥有万人以上粉丝量的公众号估值大体是按每个粉丝10元计算。而到了今年下半年,万人以上粉丝数的公众号估值已降到每个粉丝1元。
“情怀”、“小清新文艺范”成为一些市民创办微信公众号的重要原因。市民蒋圆圆曾在柳州、广州两地纸媒工作,2013年辞职回到桂林,结婚、生孩子、开店……新闻人的情怀和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热爱让她萌发了创办公众号的想法,她与两位朋友创办了“发现桂林”公众号,主要记录传播本地的文化艺术和传统建筑。“我们一共3名编辑,并不像营销号那样每天更新,不发广告也不赚钱,只希望记录和传播桂林人文历史,关注古建筑。除了一些文献资料是转载的外,图片、文字均为我们自己拍摄创作。”她说。
调查期间,记者看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情况:一家桂林本地媒体的官方公众号仅排在榜单第17位。记者查询该公众号往期网帖发现,内容多为原创,新闻性亦比较强,但阅读率普遍较低,很多网帖竟然只有几百的阅读量。
记者调查发现,媒体的官方公众号影响力不如营销号的现象不仅在桂林出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
媒体拥有强大的采编团队做后盾,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刊发网帖内容多为原创,为何影响力还不如缺乏公信力的营销号呢?对于这一现象,有媒体人士认为,主流媒体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有的信息不便报道,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另外,媒体的新媒体部门人数一般较少,启动资金少,难以拓展市场。
本地一些知名公众号负责人分析则认为,一些媒体的公众号名声不显,一方面是开办公众号的时间较晚,目前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传统大号已占据了部分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号让市民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另一方面,媒体一般会安排经验丰富的采编人员担任公众号编辑,但这些资深编辑受传统媒体惯性思维影响,很难适应微信的新传播方式。事实上,多数营销号的消息来源都是传统媒体,但他们通过更改标题,配发图片、表情图,将部分语句改写得更生活化,传播效果也更加理想。
核心提示:我市粉丝量过10万的公众号有近10个,粉丝达1万以上的公众号有30个以上。另外,各类政府号、企业号、个人号也在陆续出现。这些公众号的崛起,正在改变市民的信息来源结构。在中青年群体中,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获得信息已渐成主流之势。
“用心”和“接地气”才能做好公众号
那么,“公家”的公众号一定做不过营销号吗?没有大量前期资金投入就无法拓展市场吗?本地一个公益号的成功可以否定这两个疑问。
“青春桂林”是共青团桂林市委旗下的官方公众号,是一个纯公益性的公众号,不涉及任何广告经营。成立初期,公众号名称为“桂林共青团”,发布的信息多为涉及青年工作的各种日常会议、通知性的内容,目标群体也多为本地共青团系统。
“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重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桂林共青团’的内容基本是自娱自乐,自己编自己看。”共青团桂林市委统战部部长、新媒体工作负责人蒋磊回忆,“没什么市民关注,我们自己也没有推广意识。”
改变来自运营思维的变化。2014年9月,蒋磊参加了共青团广西区委举办的新媒体培训班。他逐渐意识到要想吸引年轻人,不能用传统思维来运营新媒体,必须“接地气”。
经请示领导同意,蒋磊把公众号名称从“桂林共青团”改为“青春桂林”。在具体内容方面,“青春桂林”开始逐步减少各种日常会议、通知性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本地资讯和服务类信息,并通过“最美军姿”等线上线下活动,增强共青团微信与年轻人的互动。
蒋磊认为,共青团的新媒体推送的内容应该是年轻人喜欢谈论的,有人情味儿,他们才会关注。去年,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此后,“青春桂林”联合长沙、成都等地方共青团合作开展“七团联播”,连续一周,每天都在各自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相同的文章——— 《中国那么大,带你去看看》,每一条微信内容都是介绍自己城市的旅游情况。“七团联播”取得了“一城发布、六城呼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也给当地的旅游带来了利好影响。
几次成功的活动,让“青春桂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粉丝量现已达14万,平均阅读率在1.5万以上,在全国共青团系统中排名前10,在广西位居第一,在“广西新媒体桂林月榜”中则排名第14。
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公众号的编辑仅有4人,还是兼职的,运营也没有财政支持。
“我们做公众号就是强调接地气,不说官话不摆架子,做网络上的一股清流,对粉丝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共青团桂林市委类似,越来越多政府部门也安排人员专职或兼职做公众号,影响力都在扩大,如“桂林教育”、“平安桂林”,不仅成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对外发言平台,也成为市民了解相关资讯的重要渠道,影响力不断提升。
涉嫌侵犯著作权成为部分公众号最大隐患
虽然不少公众号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更多公众号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发展困境。
去年9月11日,桂林本地微信公众号“狗替猫”推送的一条消息“引爆”了朋友圈。消息称:“市区的罗马花园小区发生暴力事件,警方包庇黑社会。”消息中还有图片和视频。短时间内,消息的点击量就超过1.5万次。9月15日,叠彩警方经调查后通报该微信公众号纯属造谣,“狗替猫”运营者邓某被叠彩警方处罚。
上述案例是我市公众号传播虚假消息的一个典型案例。记者发现,许多营销号在推送原创类新闻资讯时的硬伤是难以确保其真实准确。由于缺乏采编资质和能力,这些营销号多直接使用网友爆料提供的图片和反映的情况,未采访相关人士和部门,存在着偏听偏信的情况。
另一方面,营销号每天必须更新大量资讯,以不断吸引粉丝关注,这些资讯的来源或是本地传统媒体,或是门户网站及各类论坛。有的公众号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编辑加工,更换配图,并注明新闻来源等,但有的公众号是原封不动直接照抄,也不注明来源,甚至还在重要新闻事件中“插播”客户广告,以实现盈利。
为了鼓励原创,减少抄袭,腾讯发布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则》中明确提到,未经授权发送他人原创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首次出现将对违规内容作删除处理,多次出现或情节严重,将对该公众号进行一定期限内的封号。
然而,这条规则收效甚微,公众号对传统媒体或公众号彼此之间抄袭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公众号中的文章属于网络文字作品,也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广西钛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著作权法》对文字作品和摄影作品均有明确的保护规定,“时事新闻”(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解释,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但是,法律对“时事性文章”却有不同规定。《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张扬认为,上述条款意味着,如果某个公众号使用了其他媒体的照片、视频,不管作者或单位是否明确申明不得转载,都已涉嫌侵犯著作权。如果公众号转载了“时事性文章”,并注明了来源,相关媒体或作者未申明禁止刊登、播放的,不构成侵权。如果相关媒体或作者申明了禁止刊登、播放的,即使公众号注明了来源,也涉嫌侵权。
关于抵制网络侵权行为,一些传统媒体实际上已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正式发布了《版权声明》,向随意转载、使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等侵权行为“亮剑”。声明指出,“任何媒体机构或营利性组织,凡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上使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拥有版权的作品及新闻信息,须事先取得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书面授权。对任何媒体机构或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擅自使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版权作品及新闻信息的侵权行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向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多种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该声明发布后,不仅在传统媒体人士中反响强烈,在新媒体圈也引发了连锁反应。近日,一家号称有40万粉丝的广西知名公众号一天内制作的8条网帖就被删除了5条,其公众形象一落千丈。
优质公众号有望做大,违规或亏损公众号终将被淘汰
“市场具有一定的自净化功能,随着传统媒体对自身著作权的重视和加强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公众号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和经营不善的公众号将逐步被淘汰。”8月18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修志在接受采访时说。
王修志表示,缺乏优质的原创作品是很多公众号的“硬伤”,同时,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很多公众号对新闻或资讯价值的判断取舍也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以近期最重大的三个新闻事件为例,其顺序应该是“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排第一,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里约奥运会”排第二,这是国际体育界的一件盛事;第三是“王宝强离婚事件”,这是明星八卦事件。然而,绝大多数公众号都原创或转发了王宝强离婚事件,甚至许多传统主流媒体也不例外。受此影响,几乎所有人在朋友圈里转载讨论该事件,各类段子层出不穷。对于奥运,许多公众号都原创或转发了相关信息,爱好体育的人会关注,对体育兴趣不大的也会关注傅园慧。对于量子卫星成功发射一事,除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公众号有所发布外,各类营销号都未关注,朋友圈中转载该信息的人也寥寥无几。
王修志认为,在发展初期,由于公众号运营成本低、门槛低、交易费用低,可以轻松获得“发展红利”,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和市场规则的健全,未来只有那些具有优质原创内容并且有好的平台支持的公众号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违规的、经营不善的,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云霄香烟货源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