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香烟(424香烟)
原标题: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
作者:吕洛衿
2015-01-16 10:25:00来源:南方周末
印尼著名歌手Chrisye 因每天吸4包香烟而死于肺癌。 (东方IC/图)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种依赖于现代医学苦苦维持的生命,那种永不结束的慢慢的苟延残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义,医生们创造了一种对人类来说最为精致优雅的折磨:存活。”普通人认可这样的观点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医学杂志》前主编也接受了它。
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位医生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简称 BMJ)网站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题目叫做“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此文一出,立刻引发医学界和大众媒体的广泛讨论,各家大型英文媒体纷纷写文章评论这个听起来颇不寻常的观点。
一篇短短的博文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这位医生不是普通人。他是《英国医学杂志》的前主编,名叫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史密斯一共做了十几年的主编,直到2004年才退下来。而《英国医学杂志》是医学专业杂志中的翘楚,知名度非常高。这样一位医界大佬,却提出一个与人们常识相差甚远的观点,与普通人谈癌色变的心态相比,的确有些惊世骇俗。
史密斯医生何出此言?他是在故作惊人之语吗?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文章、他的理由是什么。
优雅地去死
文章的开头,史密斯援引了著名电影制片人刘易斯·布努尔(Luis Bunuel)的话。1982年,在死去的前一年,布努尔写道:
“有时候,我想,死亡也许是越快越好,就像我的朋友Max Aub猝死在牌桌上那样(没有痛苦)。但大多数时间,我宁愿慢慢死去。那种你知道去日无多的死亡,可以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自己最后的时光,让我有时间跟我的亲人告别。”
“我不惧怕死亡。我害怕的是孤独地死在旅馆的房间里。我必须要知道是谁的手为我合上双眼。”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种依赖于现代医学苦苦维持的生命,那种永不结束的慢慢的苟延残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义,医生们创造了一种对于人类来说最为精致优雅的折磨:存活。”
布努尔于1983年死于胰腺癌。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里,他在家里与家人探讨神学问题。
他的老朋友,金·卡瑞尔(Jean-Claude Carrière)在他去世后写道:“刘易斯像个西班牙人一样等待他的死亡,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当他死去时,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他与死亡的关系就像跟女人的关系一样:他感受到爱,恨,温柔,若即若离,他不想错过与死亡的最后一面,为此期待了很久而最终得以相遇。”
写得多么有诗意。
布努尔优雅从容的死亡使得史密斯医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准备好了吗?我做好准备了吗?”
“我之前多次讨论过,死亡分四种:突然的死亡;老年痴呆后慢慢的经历长时间后的死去;器官衰竭导致的时好时坏的健康状况,你永不知道何时是最后时刻,医生们只好竭尽全力花长时间的治疗,最终死去;死于癌症,这样的死亡,有些时候你也许能活很久,但大多数情况下几周几个月你就可能会死去。当然,还有一种死亡:自杀。但自杀不在我的讨论之列。”
“我经常问我的听众:你想怎么样死去?最常见的回答是突然死去。对此我的回答是:‘猝死对于你自己也许是最佳的,因为没有痛苦。但那种死亡对于你的身边人来说也许过于残酷,特别是如果你曾伤害了他人,却没有时间去修复关系。如果你打算突然死去,那最好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记着确保你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和睦健康,你的事务都井井有条,将你遗嘱清晰打印出来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或者放到Facebook上也许更好。’”
史密斯医生接着写道:
“老年痴呆而带来的经年累月的消耗,最终慢慢死去也许是最糟糕的死亡方式,因为你的一切记忆将会被慢慢抹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死亡来临时,也许只是像死神的轻轻一吻(因为你已经不知道)。
“而死于心肺肾等的器官衰竭,会让你长时间地被困在医院的病房,命运被掌握在医生的手里太久太久。
“所以,死于癌症是最佳的死亡方式,就像布努尔所期望的那样。你来得及说再见,有时间反思你的一生,给家人朋友留下最后的遗言,也许也还有时间去一次最想去的地方,读一些喜欢的诗,听喜欢的音乐,为最后时刻的来临做好一切准备。”
“我知道,这是我浪漫的死亡想象。但是如果有爱,吗啡(良好的镇痛药),和好酒,是可能做到的。不要过于积极地试图求助于那些雄心勃勃的肿瘤医生,别浪费大量的金钱去试图治愈癌症,因为那样反而会让我们死得更糟糕。”
史密斯医生今年62岁,他应该是真的做好了准备。
理查德·史密斯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宿命论的观点
读了他的文章,是不是觉得很有些道理?死于癌症不仅是最佳的死亡,还有可能是很浪漫的,被家人环绕着安然地死去。他的观点是不是也有些似曾相识?不久前我写过的关于日本医生近藤诚的文章“不要再上癌症的当?日本医生近藤诚的癌症理论真相”,批评过类似的观点。不过,近藤诚可没有那么浪漫,他主张所有的癌症病人,无论早晚期,无论年龄,都不要治疗,该死的就静静地等死,完全“放置”,顺其自然。
这些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与其接受侵入性的癌症治疗,与死神苦苦争斗,不如选择接受命运,用最后的时光安排后事,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刻。
各位读者读了此文想必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观点看起来有道理,可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是的,虽然史密斯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医学专家,但他似乎沉醉于布努尔所描述的浪漫情怀中,选择了面对癌症完全放弃努力,接受宿命论的观点,却忽视或者忘记了这样几个事实:
1983年之后的这三十年,癌症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瘤生存,甚至完全治愈,已经今非昔比,癌症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也可以很好。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是低于65岁的中青年,45岁以下的,甚至更加年幼的癌症患者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癌症治疗真相
俗称的癌症,指的是恶性肿瘤。这是人体的细胞分化增长失控导致的过度增生,往往侵犯邻近的器官,甚至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非邻近的器官,最终导致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癌症的成因极端复杂,虽然癌症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有些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很低,治疗预后差。而传统的治疗手段,手术和放化疗,侵入性大,毒副作用强,导致很多人不但对患癌谈之色变,对于癌症的治疗也是闻之生畏。
正是这样一种现状,才引出了史密斯等人的悲观、宿命的观点。
然而,患了癌症就真的只能放任,等待死亡的来临吗?真的应该“远离肿瘤医生,不要‘浪费’金钱在治疗上”,癌症治疗真的“只会反而会让我们死得更糟糕”吗?
癌症也许是最好的死亡方式,但绝不是患了癌症就只能或者应该消极对待,不分种类、不分情况地放弃治疗。
死亡对于老人或许可以是浪漫的最后一吻,但对于中青年,或者幼儿来说,则肯定不仅不浪漫,也是非常残忍的。
史密斯医生这种看似豁达的观点,不过是隐藏在浪漫语言背后的残忍。
恰恰在写作此文的时候,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2015年新的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过去的二十年间,随着医学的进步,对癌症的认识的深入,癌症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大幅上升。史密斯博士描述或者暗示的那种得了癌症就只能经受着极端痛苦的折磨,被化放疗折磨得死去活来,又没有充分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辅助治疗的场景早就是明日黄花了。虽然还不完美,但癌症的治疗与1980年代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美将会有170万人被诊断为癌症,大约59万人会死于癌症(包括之前诊断为癌症的人),大约相当于每天1600个人。癌症是40到79岁年龄段的人的死亡首要原因,几年后有可能超越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群的头号杀手。所以癌症仍然是很大的健康问题。但是,自1991年以来,癌症患者死亡率全体大幅下降,总体死亡率下降了22%,相当于大约150万人因为治疗手段的进步而免于死亡。
最常见的四种癌症分别为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和大肠癌。随着预防医学的进步,前列腺癌、肺癌、大肠癌的发病率近些年大幅下降,只有乳腺癌发病率没有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与1990年代相比,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5%,前列腺癌和大肠癌死亡率下降了47%。所有癌症综合起来,5年生存率从70年代的49%提高到68%。
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正在大幅提高和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和生存质量。很多癌症患者经治疗后,高质量地生存几年甚至几十年,完全治愈的也不少见,如慢粒白血病生存率由1975年不到20%升至2005年的近60%。女性第一大癌症的乳腺癌亦由75%升至90%,1期(早期)乳腺癌经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了100%,2期达到93%,3期达到72%,诊断后20年生存率为64.5%。急淋白血病目前治疗效果最好,化疗后缓解率几乎100%,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75.2%。慢粒白血病更是从1975年的29%跃升至2005年的83.2%。
支持与反对
史密斯医生的文章一出,举世哗然。在他的博文下面,很多读者长篇大论地发表意见。大量的报纸、杂志、网站也都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支持的不少,当然反对的也很多。让我们来看看部分读者和医学界人士对此文的反应。
“亲眼见证我的几位朋友死于癌症,我自己亲爱的妻子也死于癌症,我读了此文,不禁怒火冲天,这种愚蠢的言论不但气人,也极其愚蠢。我们的医学界里怎么能容下这样的人?这个医生应该被吊销执照。”一位英国读者愤怒地说。
一位美国读者则认为:“我同意这个观点。许多癌症都是因为基因的突变,很多是因为遗传所致(笔者注:此话不对),我们应该停止试图与自然规律作斗争。只希望有一天,癌症会从我们人类的疾病谱中消失。”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癌症患者指出:“如果这个医生有一点常识,他就不会写出如此极端不负责任的文章了。等到你自己因癌症受苦的时候,就知道说起来是多么容易了。”
很快,各大专业媒体也开始纷纷著文评论。
福布斯杂志医疗专栏记者Elaine Schattner在网站上写了一篇长文反驳史密斯的观点,文章题目就叫“为什么我们需要治疗癌症?”,可谓针锋相对。
在著名的医学网站webMD上,诺瓦克医院癌症研究中心的主任医生理查德·弗兰克写了一篇长文评论史密斯的观点。他首先总结了史密斯文章引来的各种批评意见:“太简单化;根本没有考虑癌症患者经受的现实痛苦;年幼的孩子患癌了怎么办?这些孩子的父母的感受你考虑过吗?史密斯说有了爱、吗啡和好酒,癌症就没有痛苦,然而很多癌症患者在痛苦中死去”。但他部分地同意的观点,认为读者也许过于误读了,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死亡无法避免,不如坦然面对。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主任医师皮特·约翰逊教授显然对说的“远离雄心勃勃的肿瘤医生”很不满,他说:“我们所有人当然都难免一死,但是癌症夺去了太多太年轻的生命。正是有我们这些‘雄心勃勃’的肿瘤医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得以能够给予患者可能的选择。我们对癌症了解得越多,我们能够给予患者的选项就越多。我的病人大多数都很清楚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想要治疗,什么时候不想要治疗了,他们都宁愿我‘雄心勃勃’,也不愿我们成为虚无主义者。”
如何正确对待
史密斯医生的文章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是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的。几乎同时,另一位影响力极大的人物,《纽约时报》的行政主编比尔·科勒(Bill Keller)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专栏文章,也持同样观点。科勒对一位放弃治疗的四十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大加赞赏,鼓励她避开传统的手术或化放疗,而只接受止痛等辅助疗法,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对于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殚精竭虑的医务人员,这些影响力很大的人物,向公众传播这样一种对恶性肿瘤恐惧、消极、宿命的论调,实在是普及医学知识的一大阻碍。对于处于彷徨挣扎心态中的癌症患者,这也是巨大的误导。不知道有多少本有生存希望,可以很好地带瘤生存甚至治愈的癌症患者看了这种宿命论的文章而放弃了治疗,由此带给本人和家人的将会是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时至今日,如果你不幸患上了心脏病、感染疾病、肝炎、艾滋病、糖尿病等等,不用问,所有人都会接受治疗,坦然面对疾病。既然如此,何以对于癌症就得消极放弃,等待死亡的来临呢?对于年轻的患者,生存永远比死亡浪漫得多。原因也许只有一个,在包括史密斯医生在内的大多数人心中,癌症仍然是绝症,无解,患上了癌症就只有等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癌症的治疗是患者个人的选择。如果成年人不愿意接受治疗,没有人应该被强迫治疗。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觉得最有尊严的死亡方式,史密斯医生的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人们信赖的医学界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简单地否定那些可能有效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命而且能体面生存,甚至可能完全治愈或者至少长期不发病的新的治疗手段,过于自信地给努力工作的肿瘤医生贴上浪费金钱、无视后果的标签,显然有误导公众至少是肿瘤患者之嫌,也与他的身份不太符合,是不够负责的言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史密斯的文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别对患上癌症过于恐惧,或者被诊断出癌症了,立刻精神崩溃。虽然普通人不太可能像他所描述的那样,不但不惧怕,反而有欣然之感,甚至充满浪漫情怀,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即便不幸患上了癌症,也不需要那么恐惧。对于年事已高、患上的又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避免侵入性治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余下的时光尽量过得有质量、有意义,当然是合理的,也是值得推荐的选择。对于年纪尚轻,或者患上的是像乳腺癌、前列腺癌这样治疗效果好、痛苦程度也不算高的肿瘤,坦然勇敢地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手段,是更应该推崇和鼓励的。
云霄香烟货源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